荷蘭豆為害較大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、芽枯病、白粉病、褐斑病、銹病等,主要病害防治技術如下。 1、根腐病 主要癥狀:該病由真菌引起,幼苗至成株期均可發生,主要為害根及莖基部。病株主、側根部凹陷變暗褐色,皮層腐爛,維管束變褐,致根部腐爛。病株葉片自下而上漸漸變黃枯萎,葉片不脫落,下部葉片先發黃,然后往上擴展,使全株變黃枯萎。菜地低洼、土壤粘結、多年重茬、基肥不腐熟,加上天氣高溫高濕,根腐病發生嚴重。 防治方法: (1)與非豆科作物合理輪作,選用前作非豆科的田塊種植。 (2)播前用種子處理劑進行拌種處理,可在種子及播種后種子周圍的土壤里形成保護層,從而使病菌不能侵入。效果最好的種子處理劑是2.5%適樂時,使用比例為0.5%。拌種具體做法:將種子進行浸種,待種子吸飽水后,瀝干種子;將瀝干的種子及稀釋好的適樂時倒進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塑料袋中,使種子與藥液充分接觸;將已拌好藥劑的種子稍晾干,即可播種。注意種子不能在萌發之后才拌種,拌種時不能用手或其他用具去攪拌,以免破損種皮,影響發芽。 (3)加強栽培管理:采用高畦栽培,不要使用未腐熟基肥,播種時避免種子與基肥接觸,雨后及時排水。 (4)發現病株及時拔除,并撒生石灰消毒。 (5)藥劑防治:苗期用敵克松500倍液淋根,發病初期開始用58%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、或10%世高1200倍液,或50%多菌靈500倍液,或30%氧氯化銅500倍液噴根莖部,隔7天左右一次,連續防治2--3次。 2、芽枯病 芽枯病又稱爛頭病、濕腐病,主要為害嫩梢。 主要癥狀:病株嫩梢初初呈水漬狀,后呈濕腐狀,高溫高濕天氣病發較快。天氣潮濕時,病部長有直立的灰白色茸毛狀霉層,中間夾有黑色大頭針狀孢囊梗。嫩梢折斷倒掛在莖頂,后期可危害豆莢,使莢的蒂部凹陷呈濕腐狀。該病由接合菌亞門真菌引起,夏季高溫多雨季節發病較重。 防治方法: (1)合理選擇種植地,與非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; (2)合理密植,注意通風、雨后及時排水; (3)雨前雨后及時噴藥,先采用人工剪除發病嫩梢,再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、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、或30%氧氯化銅600倍、或75%達科寧600倍、或58%雷多米爾600倍噴灑。 3、白粉病 主要癥狀:先是葉片上產生白色粉末狀病斑,擴大后病斑互相并連,致使全葉正、背面覆蓋一層白色粉末,后期白粉變灰色,嚴重時,葉正背兩面均布滿白粉,葉片干枯。莖、莢染病后也出現白色粉斑,引起枯黃致死。在濕度較高、晝夜溫差大條件下易發病,通風較差、光照不足、澆水過多、偏施氮肥時易加重為害。 防治方法: (1)因地制宜,合理選用抗病品種。 (2)用種子重量0.3%的70%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,并密閉48--72小時后播種,可推遲發病期一個月。 (3)加強肥水管理,增施磷鉀肥,合理密植,保持田間通風透光。 (4)藥劑防治:發病初期噴灑15%粉銹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、或10%世高水劑1000倍液,隔10天左右噴一次,連續噴3--4次。 4、褐斑病 主要癥狀:葉片感病后產生淡褐色圓斑,邊緣明顯。莖上病斑褐色橢圓形,后期病部可見黑色小點。該病屬真菌性病害,種子帶菌,高溫高濕天氣有利于病害發生。 防治方法: (1)合理輪作,加強田間管理。 (2)選用無病種子或用種子重量0.3%的適爾時拌種。 (3)藥劑防治:病初噴30%氧氯化銅600倍、或70%甲基托布津800倍液,較嚴重時選用1500倍的10%世高防治。 |